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上。金山雄峙在镇江市区西北的长江南岸,山势巍峨,风景优美,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金山寺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殿字楼堂幢幢相衔,阶梯成叠,长廊蜿蜒,台阁相接,气势恢宏。金山寺初建于东晋(一说建于晋元帝时)。原名“泽心寺”,自唐朝起,称为金山寺。宋改名为“龙游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但民间一般仍称金山寺。
我们南昌朋友一行15人,在扬州好友求真引领陪同下,游览扬州之后,马不停蹄地又驱车抵达江南的镇江市金山寺游览参观。车驶入金山寺景区,首先映入我们视线的是金山塔。金山塔名“慈寿塔”,该塔位于金山之巅,是镇江的标志性建筑。远望金山寺,但见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群和高耸入云的慈寿塔,层层叠叠,把整个山密密地包裹起来了,山寺浑然一体,故有“寺裹山”之称。
金山寺在佛教界不仅地位崇高,还流传许多民间故事。传说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被奸臣秦桧用十二道金牌召回杭州,途经镇江时,曾夜宿金山寺。寺僧道月预料到岳飞要遭秦桧的毒手,便用“风波险恶”的四个字,暗示岳飞多加小心,以防不测。岳飞到杭州后,果然被害于风波亭。岳飞被害后,有人把道月和尚的话告诉了秦桧。秦桧大怒,遂令部下何立到镇江拘捕道月和尚。但在何立到镇江前夕,道月和尚已圆寂了。
金山寺闻名遐迩,还与著名的中国民间神话《白蛇传》有关。《白蛇传》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神话传说之一。关于法海与白蛇之间的故事,宋朝诗人张商英诗曰:“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明朝人把金山的禅话与杭州西湖白蛇故事联系在一起,产生了中国戏剧名剧——《白蛇传》。《白蛇传》使法海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他的传奇色彩反而掩盖了法海作为金山寺祖师、一代名僧的本来面目。其实法海是清代金山寺名僧,因其重修金山寺功德卓著,被尊为“开山祖师”,现金山奇石洞中尚有法海雕像。
在金山寺整个建筑中最令人瞩目的是金山之巅的慈寿塔。据悉:慈寿塔最早建于南朝齐梁时代,原为两座宝塔,南北相对而立,后坍塌。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重建,明初再塌。明隆庆三年(1569年),明了法师重建了一座塔,成单塔,后又毁。现存的塔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的,转身木檐,仿楼阁式,高约40米,7级8面,每级四面开门。内有楼梯盘旋而上。每层有走廊和栏杆可凭栏远眺,登塔可俯视金山全景,远眺长江及诸山之胜。江西抚州市临川人的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有诗赞金山塔曰:“数层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起,始惊身在半空中。” 清代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时,仿金山塔形制在湖中小岛建了一座塔,称为“小金山”。
现存金山寺有上百间的殿宇厅堂,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留宿处、念佛堂、紫竹林、方丈室等,各类建筑傍依山根,通过回廊、回檐、石级有机串连,形成楼外有阁、楼上有楼、阁中有亭的精巧布局。全寺设计精巧,层次分明,令人赏心悦目。
我们一行在金山寺歇息。
金山寺的景点还有妙高台、七峰顶、楞伽台、石碑坊、山门殿、寺周有白龙、法海、罗汉等洞,山顶有“留云亭”、“江天一览”亭匾及亭内石刻碑文均为康熙南巡时的手笔。寺内文物中的周鼎、苏东坡玉带、诸葛铜鼓、金山图手卷,被誉为“金山四宝”。1983年,金山寺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