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彩画金龙和玺惊现这座古寺之中,重檐庑殿似乎又彰显着寺庙的尊贵身份,故宫9999间半房间,它有999半房间,它是故宫的缩影?还是故宫其实是仿制它而建立?二者如此相似的背后,是否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建寺历史千年之久,无数高僧在这里停留,无数传说也从这里流出,每天凌晨四点半,京西潭柘寺内都会传出悠扬的钟声,这一钟声击破长夜的沉静,伴随着梵音回荡,寺内灯火开始渐渐亮起...
潭柘寺
潭柘寺的建寺历史尚未得到完全考证,根据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记载“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对于"幽州"的解释,东汉刘熙所撰的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字书《释名·释州国》这样写道:"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
尽管历朝历届对于幽州的定义管辖范围不断变化,但是幽州的核心所在区域一直被认为是如今的北京市,由此可初步推断出潭柘寺的建立是早于北京城的建立的。在建寺时间上,目前学界普遍认同潭柘寺建立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为嘉福寺。
风水宝地
潭柘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历来都被认为是一处风水宝地,它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寺院坐北朝南,九峰环绕正取其中,背倚宝珠峰,九座山峰宛如九条巨龙拱卫着中间的宝珠峰,有九龙戏珠之观感。
距离市中心30公里的潭柘寺临近繁华却又远离尘嚣,在纷尘中静享安宁。潭柘寺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在中国历史上,规模如此宏大的寺庙可谓是十分少见。也因宝珠南麓山脉高大挡住了北方寒流,潭柘寺终年温暖湿润,植被繁茂,古树名花数不胜数,环境极为优美。
在金代,上京地区作为初期的京城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在金代诸多皇族成为佛教徒后,他们都利用了手中的资源和权力大力地发展佛教,一时间禅宗盛行并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是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潭柘寺在这段时间内先后出现了数位禅宗大师,一时间寺院声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中代表人物是临济宗大师广慧通理开性,9岁便在潭柘寺出家,学习禅宗中的临济宗佛学,师从戒振禅师。在开性任主持期间因受到朝廷拨款资助,他对潭柘寺进行了长达11年代整修扩建,使其焕然一新。
第一位到潭柘寺进香礼佛的皇帝就是金熙宗,在他之后历代皇帝纷纷效仿,不仅虔诚拜佛,更是纷纷慷慨解囊,对潭柘寺进行整修和扩建。
在坊间传说里,一直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为了替父亲赎罪,特意来到潭柘寺出家,最终也于寺中终老。在潭柘寺前有一处塔林,分为上、下塔院,塔林内保存着形式多样的历代佛塔七十余座,众塔林立,气势森然。
在这里的确也存放着一座非常特别的墓塔,在这座五层的墓塔周边,星星点点的排列着许多小型墓塔,都围绕着这座五层墓塔。据考证,这座墓塔的主人就是妙严公主。但至于妙严公主真正的身份是否真如民间传说?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期潭柘寺专题视频中我们可以知道,妙严公主的真正身份或许并不是忽必烈的女儿,而是在忽必烈之前的长一辈的皇室成员。
明清时期,潭柘寺成为当时一个重要对外交流的窗口,许多的异域人员都特意来此学习佛法,其中以日本和印度居多。从明成祖朱棣至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皇帝及皇室人员都曾到过该寺,并留下了墨宝。民国初年的张作霖、吴佩孚、蒋介石也都到该寺敬过香,日本裕一天皇的女婿大谷光瑞也经常去潭柘寺小住。
两大奇僧
在潭柘寺的历史上出过两大奇僧,第一位是元代的刘秉忠。刘秉忠初名刘侃,因为信仰佛教之后改名为子聪。他自幼聪颖,八岁入学就能日诵文数百言,十七岁便在朝中做官。在朝中做官的日子里,刘秉忠时常感到郁郁不得志,觉得自己生不逢时,于是便弃官隐居于武安山后,后又出家,师从天宁寺虚照禅师。
刘秉忠与忽必烈
在刘秉忠的一生中,他不仅学习佛教,对于儒家学说、五行学说、占卜学说。天文学说和建筑学说均有所涉猎。皈依佛门后的刘秉忠曾四处云游,游学过程中他在潭柘寺与海云禅师相遇,便又拜在海云禅师门下。由于刘秉忠聪慧机敏,海运禅师对于刘秉忠十分欣赏。在公元1242年,临济宗领袖海云禅师奉蒙古宗王忽必烈之诏前往当时的蒙古政权统治中心和林,由于刘秉忠博学多才,无所不读,海云禅师便特意邀请刘秉忠与自己同行,有意将他介绍给忽必烈。
正是此次同行,僧人子聪的人生轨迹便由此改写。在拜见忽必烈后,他受命为忽必烈讲解佛法大意,得到忽必烈的赞赏并多次垂询,在其父去世时,忽必烈甚至赐金百两为其安葬,可见其对刘秉忠的宠爱。在海云禅师回到南方后,刘秉忠被留下为忽必烈供职。在忽必烈登上汗位后,刘秉忠的才能开始真正施展出来。男子花5888元预定年夜饭,饭店反悔不让他吃,原因过于离谱
在朝代取名中,忽必烈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取“元”,元在《易经》中意为最大,随着元朝疆域扩展,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元世祖忽必烈决定迁都燕京。而新都城的设计与营建便交予了刘秉忠主持,建成后的元大都排列整齐,成为了日后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刘秉忠在忽必烈的身边长达三十多年,无论是远征还是巡幸他都会随性,受到特殊的待遇,在刘秉忠逝世后,忽必烈追赠谥号“文贞”,进行了厚葬。
在刘秉忠之后,潭柘寺内另一位接过衣钵的高僧便是道衍和尚。正是得益于道衍和尚,才打造了今日的北京城基本格局。
道衍和尚本名姚广孝,年轻时曾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洪武十五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在朱棣成功登上皇位上,姚广孝功成身退,来到潭柘寺隐居。
而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潭柘寺的格局,便是明代奠定的,姚广孝在此进行了重新的规划与整改。根据民间传说,姚广孝来潭柘寺隐居,身上还带有一个秘密的任务,即在修建北京之前先在潭柘寺建立一个小型模型,而从目前来看,潭拓香寺庙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明朗初期修缮紫禁城时就是仿照潭拓寺而建成的,故宫有房999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999间半,俨然故宫的缩影。
奇幻传说
在潭柘寺的龙王殿前挂着一条鱼,它长约五尺,宽近一尺,重约一百五十斤。这条鱼远看似铜,近看是石,用木槌敲击鱼,能发出五种不同的声音,非常悦耳动听,犹如乐器一般。
潭柘寺石鱼
在传说中,这条石鱼原来是南海龙宫的宝贝,因为能敲出悦耳的声音而备受大家喜欢。在王母娘娘生日时,玉皇大帝为了讨得她的欢心,便将龙王招上天庭开门见山的索要这块石鱼。龙王不敢得罪玉帝便忍痛割爱,可没料到石鱼到了王母娘娘手中之后便再也敲不响了。王母娘娘向太上老君求教这其中因果,太上老君说道,这宝物属于下届,若是带到天来恐怕会失去灵性,凡间也会遭殃。没过多久,果然凡间大旱,瘟疫流行。由于天灾人祸,到潭柘寺上香祈福的人络绎不绝,玉帝知道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将这块石鱼稳稳地送到了潭柘寺的龙王殿内。
相传石身上的十三个部位,代表中国的十三个省,哪个省遇到干旱,敲击石鱼上代表那个省的部位,当地就可降雨。如果人身体生病,病疫在人体的哪个部位,就可触摸石鱼身上的相同部位,定会手到病除。有关石鱼的传说越传越广,来寺内看石鱼宝物的人络绎不绝,从此石鱼成了潭柘寺的一宝。
潭柘寺二宝有两个传说,第二宝便是寺内的铜锅。由于潭柘寺有数的和尚三百六,没数的和尚赛牛毛,所以解决寺庙内僧人的饮食问题便极其重要。相传,用这口锅煮粥,无论来多少人总喝不完,于是有民谚说:“潭柘寺的粥锅,添人不添米。”
这口铜锅的传说十分感人,相传潭柘寺每一年都有开戒,前来受戒的和尚们会从全国各地带来一些粮食囤在寺内。有一年,因为等待舍粥的饥民实在太多,方丈便令人用寺内最大的高有六尺,直径几尺的一口锅为大家煮粥。这一消息传出,四面八方的饥民纷纷来到潭柘寺讨口粥喝,此时粮食紧缺,方丈便来到天王殿下对着佛爷不停地磕头请佛爷帮忙想主意。
潭柘寺铜锅
天王殿内常年养着两条青蛇,一条是大青身长一尺,另一条是二青身长七寸,平日这两条蛇在供桌上备受尊敬。方丈求佛时,只见大青点点头,便离开大殿。此时有和尚传话来“平日开饭,人光粥净,今日开饭,大伙吃完一看, 锅里的粥还是满满的。”方丈来到粥棚,果不其然,此时他便意识到是大青为救大家跳进了粥锅。从此以后,这口粥锅便成了潭柘寺的一宝。
如今,为了方便僧人取食,潭柘寺早已采用了自助餐的形式。这口铜锅也成了展品放在了潭柘寺的东跨院内,潭柘寺最大的铜锅目前早已不再,现有的铜锅是当初三口大铜锅中最小的一口,但直径也有2.5米,深1.5米。
疯魔和尚和老虎
提到潭柘寺,又不得不提到疯魔和尚与老虎的故事。相传潭柘寺后山常有一直老虎盘踞,这只老虎不通人性经常下山伤害牲畜,寺内的和尚们在后山上看见老虎总是大惊失色,被吓得四处奔跑。在潭柘寺西山观音洞内,有着一尊肉身菩萨。
这尊菩萨活着的时候大家都管他叫疯魔和尚,有人说疯魔和尚是因为丢了度牒寺内不肯收留才到了西山,也有人说疯魔和尚是得罪了当时清朝的六王爷所以被派到西山。疯魔和尚的本领就是特别会治病,而且他治病向来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在西山蝎子洞,活佛懒得去寺院吃斋时便随手抓蝎子吃。他常常坐在洞口讲经传道,来听讲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大家都好奇这个疯魔和尚究竟是什么样子。
有一天他正在讲经时,老虎碰巧来到这里,百姓们被吓了一跳纷纷求助于疯魔和尚。只见疯魔和尚不慌不乱口念阿弥陀佛,劝老虎道:“你要改恶从善,不要再杀生,不要吃荤腥”等等,没想到这只老虎真的乖乖地伏在了疯魔和尚脚边,从此陪着疯魔和尚一起修行。在这个老虎死后不久,疯魔和尚也就做天归化了。
这个疯魔和尚后来被证实是潭柘寺著名法师因亮法师,精通医道,行医四十余载治愈无数人的疾病。他圆寂后,潭柘寺的方丈以及其信士弟子们,感念他的功德和给寺院带来的威信和名誉,就将他称为“肉身菩萨”。
民国时期,有个叫田树藩的人根据这个故事,还写了首诗:“神话离奇虎听经,佛心感应兽心灵。永留色相传千古,香火人间拜道星。”
历史上的潭柘寺在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地位,有“京都第一寺"之 称。时至今日,潭柘寺仍是北京文化中的重要名片。不论是古朴雄奇的寺庙景观,还是扑朔迷离的神奇传说,都彰显着这座古刹的无限魅力。潭柘寺传说,给古老的寺庙披上了迷人的神秘面纱,也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