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旅游值得去吗(我为什么推荐你去宣城)

  • 旅游
  • 2022-09-11 18:28:01
  • 598

亦浓亦淡松竹,水墨诗意宣州

在这里,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在这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这里,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

这里,就是宣城。

宣城自古诗人地

宣城,同临近的黄山相比,堪为安徽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

宣城,古称宛陵,宣州,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东邻杭州、湖州两市,南倚黄山,自西汉起,便一直是江东大郡,文化昌盛之地。

唐天宝十一年(752),宣城郡人口仅次于长安和洛阳,李峤在《唐宣州大云寺碑》中记述:宣州“衣冠俊杰,满旧国之风谣;物产珍奇,倾神州之韫椟;东南之巨丽也。” 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说,宣城至少属于准一线城市。

正因为宣城山明水秀、物庶人丰,所以来到宣城的诗人多不胜数。

来宣城的人中,谢朓是来做官的,李白是来访友的,杜牧来做过幕僚,韩愈少年时在此避乱读书,白居易青年时在此冒籍(高考移民)参加乡贡。

籍贯在宣城的诗人有刘长卿、梅尧臣、吴潜、梅尧臣等人。

宣州的山水是诗人们创作的源泉,宣州的名山有敬亭山、陵阳山、响山;水有宛溪、句溪、青溪 。

名桥有凤凰桥、别士桥、济川桥。

在宣城,李白游览风景名胜,结交文人雅士,每到一处都要赋诗抒怀。

据统计,他在宣城共留下83首诗作,占他一生诗作的十分之一,写下如《独坐敬亭山》、《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赠汪伦》等大量流传千古的诗篇。

山中有诗山,名曰敬亭山。

李白轻声一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为她披上了“江南诗山”的朦胧感。

而南齐(479年-502年)谢脁作《游敬亭山》,此诗为谢脁为宣城太守时所作: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也让敬亭山有了巍峨之感。

敬亭山,古名昭亭山,位于宣城西北郊。其山势回环峻峭,林密幽深,山间泉水淙淙,云雾缭绕。敬亭山之美,还在于它和壮丽的城郭、蜿蜒的溪水,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一山,一人,也许敬亭山能读懂失意时李白的孤独。

春有茶田夏有云海,秋有红枫冬有雪景,无论何时前来,都能邂逅别样的风景。

其被称为江南诗山,因历代诗人前有谢朓李白,后有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李商隐,颜真卿,苏轼慕名登临,吟诗作赋。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谢朓楼,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南北朝谢朓担任宣城太守时,在郡城之北的陵阳山上所修建。

李白喜爱敬亭山,不仅因为敬亭山风景秀丽让他陶醉,还出于他对南朝诗人谢朓的仰慕和怀念。

在宣城期间,李白多次寻访谢朓遗迹,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谢眺楼。

谢朓楼托依对应于宣城的景色,产生出一幅幅萧疏淡远、平和宁静、摇曳出尘的写意水墨图卷:“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日出众鸟散,山螟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暖暖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

而李白就是在这里写下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位于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青弋江上游,由浅及深的碧水潭,因得李白的《赠汪伦》一诗而著名。

如今,诗仙、豪士逝者如斯,但桃花潭却因之流芳千古。清澈的青弋江依然缓缓流淌,两岸的古村落炊烟袅袅,万村民居、汪伦墓、踏歌台……桃潭烟波使人陶醉,桃林春色让人留恋,移步皆成景,四时皆宜人。

桃花潭古街,似乎也还带着古时的味道。

日落余晖下的桃花潭,在踏歌古岸遇见举杯的李白,指尖相触,诗句回旋,神奇的时空交错。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

在别了汪伦之后,李白受查济人查师模之邀,来到查济的石门碧山游历栖息,一连数日因流连而忘返。

直到校书郎携茶带酒来款待他,他才如梦方醒,随即挥毫写下“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千古佳句。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

查济古村方圆20余平方公里,始建于隋初,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380余年历史。在这里,依山建屋、临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是查济民居的独有特色。

一座座古老的小桥,潺潺的溪水,错落的古民居,庄严肃穆的祠堂,巍巍耸立的宝塔,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古树,闲适好客的村民,一座散发着古朴典雅气息的古村落,这就是查济。

龙川,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山环水绕,景色秀丽。龙川村地形如靠岸之船,东耸龙须山,紧依登源河,南有龙川汇集,西偎凤冠秀峰,北峙崇山峻岭,独具特色。

龙川胡氏代有人才,是徽州出名的“进士村”。尤其到了明代,该村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曾有10多人中进士。

查济、桃花潭、敬亭山……如果你厌倦了城市的喧嚣,那么,宁静且富有诗意的宣城,将是你假期出游的不二选择。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